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重点领域>社会公益>社会救助
城乡低保对象权益风险点
发布时间:2025-05-07 08:45

    城乡低保对象权益涉及认定、管理、发放等多个环节,存在以下风险点,具体如下:

   (一)认定环节

    错保风险:一是基层工作人员可能会受人情、关系干扰,将不符合条件的亲属、朋友违规纳入低保;二是部分申请人员为获取低保资格,可能虚报家庭收入、财产状况,或隐瞒实际生活水平,例如实际有高价值房产、车辆却不上报,导致不应享受低保的家庭被纳入保障范围;三是由于各部门间信息共享存在壁垒,民政部门在核对申请人房产、车辆、存款等信息时,可能无法全面获取准确数据,影响认定的精准性。

    漏保风险:一是一些基层工作人员作风漂浮、敷衍塞责、不敢担当,对群众申请推诿、刁难、不作为,审核确认主体责任不落实、效率低下,为避免错保宁可少保、不保。二是一些基层工作人员社会救助政策执行有偏差,工作方法老旧化、简单化,未严格落实低保扩围增效政策和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政策,导致符合低保条件人员未纳入保障范围。

   (二)管理环节

    动态管理滞后:低保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动态变化的,但未能及时跟踪了解,如家庭收入增加不再符合低保标准,却未及时调整或取消低保待遇,未落实应退尽退。

   定期核查形式化:定期核查工作可能流于形式,未深入调查核实低保家庭实际情况,仅凭低保对象自行申报或简单询问,导致问题难以及时发现。

  政策宣传不到位:低保对象对低保政策调整、自身权益义务不了解,如不知道低保金调整标准等,影响其合理权益的维护和政策的有效执行。

  (三)资金发放环节

  发放不及时风险:因财政资金拨付流程繁琐、银行系统故障等原因,导致低保金不能按时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影响其基本生活。

  冒领、克扣风险:个别不法分子可能利用管理漏洞,冒领、克扣低保金,比如通过伪造签名、私吞存折等方式,非法占有低保对象的资金。

  发放错误风险: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信息录入错误等,可能导致低保金发放金额错误,给低保对象造成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