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山西在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功能定位中作用举足轻重。近年来,山西财政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自觉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谋划和推进工作,特别是聚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转型升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统筹资金加力支持,优化政策赋能助力,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崛起贡献财政力量。
聚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科技创新强大引擎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塑造发展优势的着力点,通过完善机制多元投入、建好平台创优环境、突出重点加力攻关等措施,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助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健全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牵引作用。不断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政府研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24年安排1亿元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基础研究,推动产生更多原创性成果。二是提升创新发展基金效能。2024年拨付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协议经费1亿元,专项用于开展涉及全省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三是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基础研究。支持实施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产业发展类)联合资助项目,及时下达财政引导资金,撬动相关企业投入更多资金开展研发。
(二)支持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一是推动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下达建设资金27亿元,支持“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建设;2024年安排2亿元落实“晋创谷”发展“1+5”财政支持政策措施,全力支持引进或培育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下达专项资金9650万元支持山西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二是大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统筹安排7.3亿元支持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北京大学碳基薄膜电子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健全奖励激励机制,对绩效评价优良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中试基地给予奖补。
(三)强化重大科技攻关支持力度。保障重大科技项目经费需求,2024年安排省级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及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资金3.1亿元,支持在半导体与新材料、信创、大健康、能源与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安排专项资金2.36亿元,支持在晋国家重点实验室、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在煤炭高效低碳利用、先进不锈钢材料等领域开展项目攻关。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支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作为重要抓手,在强基础支撑、提产业质效、优经营主体、增发展动能上持续发力,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专项资金支持引导。将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作为重大事项予以保障,2023—2024年安排技改资金50亿元,重点支持37户“链主”企业、77户“链核”企业和18个特色专业镇发展,推动197个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项目和279个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项目建设;同时,安排数字转型发展资金20亿元,统筹用于全省数字经济领域发展建设。
(二)完善配套财政政策。坚持“扶优扶强”,突出“以奖代补”,先后制定《山西省企业技术改造激励方案》、《重点产业链激励方案》、《省级特色专业镇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实施方案》等,紧紧聚焦集聚集约增效、核心竞争力提升、技术创新牵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绿色低碳转型和企业增量提质,持续深化财政资金政策对企业技术改造、重点产业链培育和省级特色专业镇培育的支持,不断推动全省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三)注重发展实绩实效。在资金助力和政策赋能的支持下,全省产业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首批省级10大重点产业链、10大重点专业镇营业收入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晶科能源、中电科碳化硅二期、泰山玻纤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太重新能源风电用变速箱、太钢先进复合材料等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竞争力的关键核心产品加快培育。近三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5.2%。二是数字化智能化步伐加快。以数字经济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支持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项目139个5.29亿元。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9万个,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建设任务,建成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超91万架。三是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推动重点行业绿色化、低碳化改造。在产钢铁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关停4.3米焦炉,焦化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超过96%,全省绿色发展底蕴更加浓厚。
聚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保持交通运输领域投入强度,2024年统筹安排省级预算资金近130亿元,推动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完善。一是织密织牢干线公路网。下达浮山至临汾、汾阳至石楼项目建设资金25亿元,确保年内建成通车,全面实现117个县“县县通高速”。下达太旧高速扩容改造工程项目资本金3.7亿元,推动项目开工建设,打造山西融入京津冀联动发展的重要通道。下达普通国省道建设养护项目省级补助资金33.6亿元,有序推进普通国省道改造升级,提高国省道养护水平。二是支持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完成建设。省级一般公共预算已安排145亿元,债券资金安排273.6亿元,全力支持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24年实现全线贯通。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总里程达1.3万公里,连通全省531处国保级建筑、779处省保级建筑、976个旅游景区景点,串联5630个乡村。三是支持航线机场建设。下达省级民航发展专项资金2.23亿元,支持山西已开通国内国际客运航线、国际货运航线及国际邮件互换局健康稳定运营。下达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项目资金27.94亿元,保障项目工程稳步建设实施。
与此同时,争取并下达中央车购税资金、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取消收费后补助资金、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等80.79亿元,加快推动全省公路、民航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现代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体系。
聚焦高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建设美丽山西
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高标准、高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厚植三晋大地生态底色。
(一)全力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一是完善财政保障措施。研究起草全省“一泓清水入黄河”资金筹措方案,配套制定项目绩效管理和资金监督办法,构建“1+2”财政保障政策体系。二是强化市县工作指导。协同指导市县制定资金筹措“一县一方案”,组织市县对接会、金融机构推介会和政府债券培训班,提升市县资金筹措能力。三是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在完善机制、上下协同、跟进监管基础上,通过大力争取中央资金、切实强化省级支持、专项债券优先保障、压实市县支出责任、吸引社会金融资本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强化资金保障。截至目前,285个项目已全部开工,累计到位资金超490亿元,有效支撑工程顺利实施。
(二)扎实开展生态保护补偿。在强化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持续健全补偿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体系。一是完善纵向保护补偿机制。积极用好中央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设立省级绿色发展转移支付,加强对国家级及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所在县域的补助,支持相关县域保护生态、改善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二是建立省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制定《山西省汾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方案》、《汾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细则(试行)》,在沿汾六市间探索建立汾河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新机制和新模式,累计发生生态补偿资金达11亿元,有力推动流域共治、成本共担、成果共享。三是推动建立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加强与相关省份的沟通协调,合力建立黄河干流流域(晋陕蒙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三省(区)跨界的万家寨水库国考断面作为水质监测断面,明确补偿标准,切实构建上下游齐治、左右岸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