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运城要闻
一条生态廊道 一幅和美画卷——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垣曲段)清水河至下亳段项目建设综述
来源:运城日报 编辑:吴琪萌 发布时间:2024-05-09 08:31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垣曲段)

  4月20日上午,伴随着“飞驰黄河·多彩河东”2024年bwin登录注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自行车公开赛(垣曲县赛区)活动启动,参赛队员在绿荫如盖的“彩虹路”上一路飞驰,在体验运动快乐的同时,感受垣曲的人文历史和山水风光。一幅人在绿中、绿在山中、山在水中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在舜乡大地。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垣曲段)主线全长114公里,北接太行板块,南连夏县,涉及垣曲县历山、古城、王茅、解峪4个乡镇,起点位于解峪乡清水河,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夏县段)相连,终点到达历山镇西哄哄村,与太行旅游公路相接。项目自2018年10月份开工建设,2022年8月主线项目全部完成。共实施了西哄哄—同善33.1公里、店头—硖口8.611公里、硖口—同善7.265公里、下亳—店头11.4公里、清水河—下亳53.6公里5个项目。

  作为5个项目中施工长度最长的项目,清水河—下亳段起点清水河,终点王茅镇寨里村,主要建设内容涉及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涵工程、平面交叉工程、交通安全设施及沿线服务设施。

  项目采用四级公路标准,路基宽6.5米(解峪前峡桥—寨里12公里采用三级路标准宽度),路面宽6米,两侧砼硬路肩25㎝。基层采用双层20㎝厚水稳层,路面为5㎝厚中粒式沥青砼。项目总投资2.2亿余元,2020年开工建设,2022年8月完工通车。 

  “清水河至下亳段工程路线里程长,施工标段多,建设周期长。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道路建设任务,我们完善制度,规范监督管理程序,严把关键环节,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加强信用评价工作,提升监理服务水平等措施。通过齐抓共管,该工程主体合格率100%。”工程负责人表示,为了进一步规划监督管理,项目根据实际制定监督计划,明确每个标段的具体监督人员,责任到人,规范监督程序,提高监督实效。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和核心的指标。一项优质的工程项目不仅需要满足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还需要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各项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清水河—下亳段工程自开工以来,垣曲县交通运输局始终以“用心打造有品位的优质工程”为目标,秉持工程质量为先的原则推进各项工作。一方面严把工程开工关,重点检查进场人员资质、项目驻地建设、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设、工地试验室建设、工程实体质量和安全管理等情况,对不具备开工条件、整改落实不到位的项目一律不允许开工建设。另一方面严把试验检测关,加强施工现场试验管理,工地试验室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工建设。同时,加大原材料抽检力度,通过加强试验检测管理,有效遏制了试验弄虚造假现象;严格依据交通运输部颁发的有关规定,对完工项目进行严格的内、外业检查和质量评定。

  为了进一步提升工程监理服务水平,垣曲县交通运输局根据《省交通施工监理信用评价实施细则》,规范监理工作行为,对监理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工作,督促监理加强监理,确保工程质量。

  该项目的建成,不仅提升了当地的道路等级,健全了道路功能,美化了路域环境,同时打通了垣曲县西南角唯一一条出县道路,缩短了垣曲县与夏县之间的通行距离,促进了县与县之间的交流合作,极大解决了沿线群众的行路难问题,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5月初,垣曲县解峪乡原中村几千亩刚刚播种不久的谷子已经开始发芽成长。待到金秋时节,这些谷子将变成一袋袋金灿灿的绿色无公害产品“原土坪”品牌小米,销往全国各地。正是这条旅游路的贯通,让这里的群众找到了增收的致富路。

  原中村位于晋豫交界的黄河岸边,海拔500多米,独特的高原气候加之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极适宜谷物杂粮生长。而长期以来的交通不便却成了这些优质小米走出去的最大障碍。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贯通,打通了原中村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也让“原土坪”小米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每年秋季,解峪乡“南山”上,漫山遍野,层林尽染,山风吹过,红波蠕动,万叶婆娑。在新修建的沿黄旅游公路两侧,色彩斑斓的黄栌把山川沟壑装扮得分外美丽。近处,片片红叶像是在阳光下迎风跳舞的精灵,一团团一簇簇如霞似火;远山,红、黄、橘、绿各色高矮树种布满层层梯田,犹如一幅泼墨天地间的水彩画,浓淡相宜,大气磅礴。从空中俯瞰,曲曲折折、蜿蜒盘错的沿黄旅游公路游走在万里红叶间,如梦如幻。如今,每年通过这条旅游公路来此观赏红叶的游客成千上万,当地以“红叶观赏”为主的旅游产业得到蓬勃发展。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贯通,还带动了温氏集团养殖业在解峪乡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当地巩固衔接工作的推进,直接受益人口达6000余人。同时也为小浪底引黄工程和抽水蓄能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一条53.6公里的路,不仅串联起解峪乡与周边十里八乡群众的“交流路”,还成为当地群众的“产业路”和“幸福路”,更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的双向转化通道,成为一条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智慧的“生态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