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专题回顾(已归档)>新型城镇化建设
河津南桑峪:“三业”并进乡村兴
来源:运城日报 编辑:赵迪 发表时间:2022-03-28 17:03

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适龄青年人人有婚房,村民就业率达95%……

这是河津市下化乡南桑峪村村民的幸福写照。近年来,南桑峪村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统筹做好民生工作,率先实行易地整体搬迁,使村民们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该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乡村治理服务示范社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易地搬迁,告别山沟进福窝

南桑峪村是下化山区的一个行政村,距离城区35公里。全村共有四个自然村,2576口人,72名党员,3400亩耕地。曾经的南桑峪村,因地下煤炭大量开采,导致90%的地下成为煤炭采空区,部分房屋断裂倒塌,村民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2008年6月,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里总投资1.9亿元,启动了整体搬迁工程。历时五年,在河津市区建成了占地100亩、拥有828套住房的南桑峪幸福小区,实现了整体搬迁。

同时,为解决大龄青年婚房问题,2020年该村又投资1.5亿元,启动二期工程建设。二期占地24亩,设计住房312套,新建1幢18层住宅和二层村民活动中心。

目前,地下工程已全部完成,相关配套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一期房屋均价仅为每平方米560元,是当时河津房价的20%,比成本价低1200余元。对于28户困难户,每户只出5000元即可购置一套105平方米的房子,全村735户2576人顺利乔迁新居。二期房价每平方米均价仅2000元,村民全部实现低成本入住。

该小区还实行“四免两补”政策,即免物业费、免暖气费、免校车接送费、免老人老年公寓吃住费。对优秀学生予以1000元至5000元的一次性补助,为村民每人每年补贴100元医疗保险费用,让群众共享高品质生活。

从2008年开始,村党支部围绕乡村振兴,坚持党建统领,强化“堡垒”作用,将群众紧紧汇聚在党的旗帜下,形成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坚持“四议两公开”,实行支部委员全职在岗制度,分工负责抓好工程建设、物业管理、民生事业等。建立“向村民承诺”制度,支部委员和党员每年向村民承诺5件实事,年底交账,推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

村里无论是脱贫攻坚、村务管理,还是环境卫生、矛盾处理,党员搞服务,做标杆,处处冲在前。支部委员以集体为家,把村民当亲人,全身心投入到易地搬迁、民生保障、就业创业等群众关切的事上。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王国清从跑搬迁手续到筹资建房,从义务捐款到物业管理,坚持冲在第一线,为全村干群树立了榜样,多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级特级劳模”等殊荣。

南桑峪村成为河津市第一个整体易地搬迁村,村民们告别山沟沟,搬进河津城,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小套房,实现了华丽转身。

“三业”“三治”,村兴民乐共和谐

南桑峪村坚持抓好就业、产业、创业“三业”,让群众有活干、稳得住、能致富。

搭台架桥促就业。该村开展技能带薪培训,对参训人员每人每月发放2500元的补贴,激发大家的培训热情。成立了劳务派遣公司,组织村民就近务工,工资由每月2000多元提高到4000多元,村民们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

因地制宜强产业。该村积极引导群众流转土地,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每亩补助700元,共栽植花椒、核桃、油松等3400余亩,该村还邀请专家对村民进行花椒技能培训,提高科学管护水平,使每亩花椒年产值达到4000元。

真金白银帮创业。该村出台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和帮助村民创办各类企业。村民先后创办物流公司、养殖场、游乐园、家具店、饭店、超市等企业20余家,带动997名村民就近就业,就业率达95%,人均可支配收入从进城前的7500元跃升到2021年的3万余元。

南桑峪村坚持把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大力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将一个搬迁村打造成为全国“三治融合”示范村。

坚持自治有方。该村建立健全各类村级机构,充分发挥“一约五会”作用,倡导杜绝餐饮浪费、勤俭节约民风,提高群众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水平。同时,成立大雁志愿服务队,全员齐上阵,争当排头兵,人人讲奉献,户户作贡献,激发了大家共建幸福小区的热情。

坚持德治有效。加强文化载体建设,以文化广场、文化礼堂、村史馆、老年活动中心、村级图书室等为主阵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引导村民知耻明礼、乐善好施,全村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党支部书记王国清多年来对公益事业和困难群众慷慨解囊;山西曙光集团董事长贺晓光主动为搬迁二期工程捐款1000万元;本村企业家王耀堂、李徐章、李兵伟等,主动为村民捐赠肉、蛋、粮油米面和苹果等。村民还自发成立“心连心”互助社,干部群众募捐60万余元,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事情。

坚持法治有力。打造法治宣传长廊,每月不定期在小区广场进行法治宣传,组织村民观看法治教育视频,并制定文明行为手册,每户一本,楼管每月两次进行入户宣讲。近年来,全村没丢失过一件物品,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