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专题回顾(已归档)>庆丰收 迎小康
古河东 起新韵 写在二〇二〇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运城主场活动启动之际
发表时间:2020-09-21 16:41

  供给新韵 扩大内需,加快畅通经济循环

  这次举办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启动仪式的万荣县黄河农耕文明博览园,距离数位帝王多次祭祀的后土祠,以及以《秋风辞》而得名的秋风楼,仅30多公里。

  后土祠与秋风楼,临猗县庙上乡吉令村的陈晖,曾数次前往。

  陈晖今年33岁,200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2010年毕业后留校,2013年进入著名企业管理咨询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包政的工作室,从事企业咨询工作。2016年,陈晖作出重大选择——回乡当农民,帮村民卖枣。

  庙上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栽植枣树,目前鲜枣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成为全国三大冬枣主产区之一。陈晖返乡,源于对农业产业循环“肠梗阻”的清晰认知——

  从产业本身来看,作为一产的农业产业成熟度远逊于二三产业;从从业者来看,经营主体碎片化和商业水平不高,一直是最大的瓶颈;从制约因素来看,生产、销售和消费链条中的“肠梗阻”为数不少。

  短板也意味着商机,进入农产品销售领域仅仅几个月,陈晖就成了全国微信公众号销售圈的核心人物。他将大量由生产者转型而来的供应商组织起来,共享产品资源和销售渠道,打通信息与渠道壁垒,让全国各地的农产品物畅其流。

  畅通循环链之后,他不仅可以一年销售40万箱冬枣,销售额达1600万元,还可以把4大车的芒果从海南拉到运城,把10万条海鲈鱼从珠海拉到运城,再通过快递网络卖到全国各地。

  汉武帝刘彻贵为一代帝王,呕心沥血所作的《秋风辞》也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方能让黎民百姓一品帝王文采。而如今,像陈晖一样的运城新农民,通过一根网线,踩着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就可以聚合全国的资源,调动各地的农产品,满足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

  变化的背后,是打通国内大循环的要素性满足。运城有着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一体化交通网络,有着丰富、多元的农产品种植品类,有着优良的适合农业生产的自然禀赋,更有着经过数千年积淀的农耕文明和一代代拥有较高素质的农业从业者……这一切,都是运城农业在新时代再起新韵的底气。

  目前,运城已形成了“粮、果、菜、畜、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和红枣、芦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是全省的粮囤子、果盘子和菜篮子。

  截至去年年底,运城水果总产量占全省的75%,蔬菜总产量占全省43%。全市干鲜水果面积有535万亩,年产量近70亿公斤,特别是水果面积达到292万亩,年产量64.8亿公斤。水果中的主要品类苹果,面积有184万亩,年产量40亿公斤。另外,全市生产的干鲜水果共20类223种,其中水果13大类169种、干果7大类54种。可以说,北方有的干鲜果品种运城基本上都有,除了香蕉、芒果、荔枝等少数热带水果以外,南方水果在运城也可以种植。

  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种多,这样的特点,在崇尚多元、稳定供给的市场逻辑中,无疑是重要的优势。更难得的是,近年来运城农业正逐渐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由低水平生产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所有的转变,本质上都是充分尊重市场的供求关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扩大需求。这一点,有着“三晋韭菜第一村”之称的盐湖区王范乡刘村庄村村民,体会可能更深。

  刘村庄大规模种植韭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如今全村2100亩耕地,除了必要的倒茬外,几乎全都种着韭菜。种植韭菜易生韭蛆,传统的防治措施是用农药灌根,随着消费升级,农残超标成为刘村庄韭菜产业最大的威胁。

  2017年,市区两级农业部门从中国农科院引进“日晒高温覆膜法”防治韭蛆新技术,在刘村庄试点。刘村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跃先说:“采用新技术后,我们村的韭菜在上市前都要通过专业机构进行农残检测,有了检测证明,我们的韭菜在市场上卖得更好了,种植面积又扩大了。”

  构建国内大循环,扩大内需是基点;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又是重中之重。但消费从来不会脱离经济循环体系而独立存在,需要与生产、分配和交换等各个环节相匹配。为此,运城一方面充分尊重市场需求的地位,生产出更多的绿色安全、适路对销的产品,催生更多的增量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做好各种要素的资源整合,勇于运用新科技、探索新模式,实现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最终让农产品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从田间走向消费者的餐桌。

  科技新韵 勇于探索,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今年6月10日,在芮城县古魏镇县南村种植户赵喜乐的“烟农999”优种繁育田里,诞生了734.1公斤的全省水地小麦高产新纪录。

  没隔多长时间,由平陆县祥宁种养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平陆县部官乡阳朝村旱地小麦,亩产达到503.5公斤,刷新了运城旱地小麦单产纪录。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作为“山西粮仓”的运城,未敢有一丝懈怠。

  今年运城夏粮收获面积420.7万亩,比上年减少9.67万亩;但全市夏粮总产量达到13.26亿公斤,比上年增加了0.58亿公斤;夏粮亩产315.25公斤,比上年增加了20.56公斤。

  种植面积减少,但运城粮食依然连年增产,这源于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增施有机肥、采用集成高效的田管技术、实施绿色病虫害防治等。在一些地方,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让运城的粮食生产逐渐“武装到了牙齿”。

  永济市棉花原种场去年新上了一套物联网系统,土壤水分温度监测,决定什么时候浇水、施肥;叶面湿度监测,可提前预防病虫害;茎秆直径监测,能判断农作物长势……借助数量众多的无线传感器,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所有因素被全部细化为数据,再经过系统自动诊断,发送预警提示。

  “以前种庄稼靠的是经验,有了这套系统,我们实现了精细化种植,一切都能做到恰恰好。”原种场负责人张彩花说。

  在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助推下,再加上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综合实施灌溉排水、土地平整、田间道路、机井修复配套等工程,运城最终实现了粮食产量连年攀高。

  作为运城农业“当家花旦”的果业,更是在技术创新与大胆探索中成长、壮大起来的——

  引导果农科学间伐、高接换优、增施有机肥,实现老果园改造提升;与科研机构合作,编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聘请专业机构开展土壤检测,实施配方施肥;设立院士工作站指导苗木繁育和果业生产;以果业为龙头,带动包装、运输、餐饮、加工、旅游、文化等产业蓬勃发展……

  从1999年到2019年20年中,运城果业种植面积、产量、农民人均水果收入分别由256万亩、214万吨、610元增长到292万亩、550万吨、4000元。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峨嵋岭和中条山优势产区为主的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带,以盐湖酥梨、永济葡萄、临猗冬枣、绛县樱桃、新绛油桃、平陆玉露香梨为代表的特色果品优势区。

  新技术推广,最难的是“最后一公里”问题。

  为此,运城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现有种植业、畜牧业、水产渔业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1874人,发展了92个规模化、专业化、高水平的综合性社会化服务组织,打造了68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累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7.8万人。每年全市开设各类培训班200个以上,涉及粮食、水果、蔬菜、畜牧、中药材、食用菌等30余个专业。结合“晋品晋味·助农益农”农产品百日消费季活动,运城又开始打造本土化农产品主播营销队伍,此项活动累计培育新农人主播672名。

  另外,运城还通过政府主导,有效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河津市政府同国家航天育种成果转化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建立“航天农业院士工作站”,引进太空玉米种子、泡桐苗进行试种,在航天引领农业增效上蹚出一条新路径;夏县在泗交镇试种茶叶,实现“南茶北引”,培育了系列新品种,结束了山西不产茶叶的历史;盐湖区培育高芦丁米槐新品种,实现槐农收入翻倍,助力旱塬地区贫困农民精准脱贫。

  改革新韵 “集成”改革,提升产业服务能力

  一个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品种、技术、土壤、气候等产业自身或自然因素,更取决于政策、资金、研发、体制等社会保障因素。

  万荣县荣河孝斌专业合作社近年来的发展,与运城农业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有直接关系。2017年,山西省在万荣县进行农业托管服务试点,合作社理事长李孝斌抓住机会,争取到了1000亩小麦托管服务的试点资格。2018年,合作社托管服务面积增加到3000亩。2019年增加到4500亩,托管品种又新增了玉米。今年,小麦和玉米托管面积又增加到了6000亩。

  服务面积在增加,合作社实力也在增强。如今合作社的社员已增加到55户,被认定为省级示范社。“我们的口号是‘你在外打工挣钱,我替你在家种田’。有了托管,村民都不用到地里去,我们从种到收全包了,最后还把粮食送到家。”李孝斌说,“今年,我们合作社又新增了6台收割机、1台打药机和5台拖拉机,服务能力有了大的提升。”

  除了社会化服务机构,一些种植大户或家庭农场,也在事实上提供着托管服务。

  永济市栲栳镇田村,是远近闻名的“饭店村”,餐饮业很早就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今年48岁的王林,是村里林丰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全村2200多亩粮田,王林自己承包种了一半,年收小麦、玉米超过百万公斤;另一半,从播种到收获,从种子、农药到化肥,也全在王林手里托管着。

  运城是全省小麦的主产区,近几年粮食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400万亩以上。2017年至2020年,运城共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9190万元,用于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试点范围从万荣一个县扩大至13个县(市、区),实现了全覆盖,完成托管面积(按托管系数计算)110.165万亩。2019年,市级率先安排财政资金400万元用于产粮大县闻喜县开展市级试点,完成托管服务面积4万亩以上。

  运城在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一套以农户为主导,围绕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果树等经济作物,提供三大服务方式的“运城模式”。一是“五个统一”的全程托管,即服务组织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统一组织耕种,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统一组织收获运输,统一进行秸秆还田;二是“按需点菜”的半托管,即根据农户的生产需要,服务组织提供多个自选环节托管服务;三是“个性化”的单环节托管,即农户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某个单一环节委托给服务组织。

  托管服务探索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矛盾,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试点区域全程托管后,粮食亩均增产20%、亩均节本增收300元以上,托管服务主体收入增加20%,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实际效果。

  对产业的社会体系保障,政策性扶持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以万荣县香菇产业为例,1998年,该县村民开始自发种植香菇,用了约20年时间,到2017年才发展到100万棒。而2017年至今仅仅4年,就发展到了1300万棒。

  转折发生在2015年。当年,香菇产业正式进入万荣县的县域产业实施规划,该县专设了食用菌办公室主抓香菇产业,并通过县财政对香菇产业进行补助。刚开始补助种植环节,每棒香菇补助1元钱;后来改为补助基础设施,建香菇大棚每平方米补助20元、建保鲜库每平方米补助300元、购置烘干机补助一半金额;再后来又对香菇交易市场、标准化制棒企业进行补贴,今年县里又投入400万元建起科研中心,实现了菌种的本土化供应。

  万荣县食用菌办公室(现已更名为县农副产品加工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谢建鹏说:“种植香菇的效益我们以前用‘228’来概括,即两人种两万棒年纯收入8万元,现在已经发展到了‘2310’,即两人种3万棒年纯收入10万元。”

  一如万荣县的经验,通过政策引导撬动,健全创新驱动与约束激励机制,运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运城在绛县率先开展农业科技增量改革试点工作,去年绛县有两名农业技术员在绛县横水镇东录村建中樱桃专业合作社应用自动温控系统,使每亩地节省人工费3000元以上,亩增产100公斤至150公斤,最终每名技术员获得2.1万元的增量收益分成。这一机制不仅让农民“大丰收”,得到了大实惠,也提升了农技人员的服务积极性。

  除了政策性红利外,运城农业更善于从体制、机制创新中汲取增量活力——

  运城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基本完成,通过“土地确权+抵押贷款”,让确权证真正变成活资产,让“红证证”带来“红票票”;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全市2868个村完成清产核资,占总村数95.3%,通过“资源入股+参与分红”,让“股本本”充实“钱袋袋”;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多渠道融资,通过“多渠道投入+高覆盖保险”为“弱产业”提供“强保障”;出台《bwin登录注册bwin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方案》,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828家,通过“合作社+农户”,帮助“小农户”对接“大产业”……

  开放新韵 “更高”开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今年6月,临猗县耽子镇成功入选“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该镇不仅是水果生产大镇,更是深加工强镇。全镇年产各类特色果品两亿公斤,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美国、俄罗斯、沙特等18个国家,年出口各类鲜果4万吨。全镇各类果品深加工企业年产果圈、果丁、果脯产值达5.25亿元,产品出口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占到运城同类产品出口量的80%以上。

  中康果蔬公司是耽子镇果品加工企业的代表,每年出口可消化6000万公斤苹果。该公司收购的苹果,主要是当地果园中用于授粉的“秦冠”品种,“秦冠”鲜食口感比不上红富士,以往大多卖到果汁厂,收益不高。公司以较高的价格收购“秦冠”苹果,脱水做成果丁、果圈等,提升了果农收入。

  今年,中康果蔬公司又购置了全新的生产设备,积极拓展产品分装市场,开始从B2B(企业对企业)向B2C(企业对消费者)转型。

  今年1月至8月,运城果品出口17.24万吨,同比增长8.6%,出口总额1.945亿元,同比减少13%。其中,果汁出口6.3万吨,同比增长206%,成为出口新增长点。

  2016年以来,运城已经连续4年举办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并在满洲里、霍尔果斯等口岸城市举办推介会,为运城水果打开国际市场创造条件。2015年6月,运城苹果首次出口美国市场;2016年6月,运城油桃获准进入澳大利亚市场;2016年10月,运城苹果首次出口秘鲁……运城水果一次次代表中国,走向世界。

  扩大出口,并不仅仅是拓展了新的销售渠道。bwin登录注册以产品为导向,借助国际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推动当地农业提档升级,在“国际循环”推动“国内循环”中大胆探索。

  王万保是临猗县有名的果农,在过去,他最关心的是如何让苹果多结果子,开始经营出口贸易后,他说:“要想挣钱,关键还是品质。我们合作社的水果销售到新加坡、印度等多个国家,社员人均收入2.5万元,现在大家都知道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201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将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确定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三大战略之一,以果品出口倒逼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提升,推动运城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引领全省“南果”战略实施。

  目前,运城果品出口企业有80家,出口认证水果种植面积有35万亩,恒温冷藏果库810座,苹果、梨、桃等出口备案水果品种21个,出口国家和地区达68个,特别是今年,又新开辟了乌兹别克斯坦、老挝、柬埔寨、委内瑞拉等“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为构建水果出口生产体系,bwin登录注册对标国际市场,打造了46个高标准、大规模水果标准化示范园和100万亩优质苹果出口基地,建设苹果、油桃等7个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进行示范带动。

  2019年,运城樱桃出口23.4吨,占全国出口量的28.6%;葡萄出口3.4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10.4%;桃出口3.5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28.7%……

  借力国际市场,运城倒逼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实现了苹果出口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这些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正逐渐向国内市场迁移,切实提高了国内销售产品的质量,提升了果品的市场竞争力。

  文化新韵 聚精提神,塑形铸魂振兴乡村

  闻喜县侯村乡寺底村的吉平娟长年在外经商,前几年当选村委会主任后回到村里,累计出资数十万元,帮助村里硬化道路、美化亮化环境。万荣县裴庄乡集贤村引导村民建设了几十个蔬菜大棚,准备发展成村里的支柱产业。新产业的仰仗,除了村里有人在外地从事蔬菜批发生意外,还有由村里新乡贤组成的可提供技术、资金、销售等支持的人才库和信息库。

  不管是提供资金的吉平娟,还是提供渠道和信息的集贤村在外村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乡贤。

  运城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千百年来,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积累了深厚的乡贤文化底蕴。如何把这些人的作用发挥出来,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运城紧紧抓住由传统文化经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形成的新乡贤文化,大胆尝试,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塑形铸魂振兴乡村,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基层党支部为核心、星级文明户创建为抓手、乡村文化礼堂为载体、各级道德模范和新乡贤队伍为骨干、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在全市“寻乡贤、选乡贤、评乡贤、学乡贤”中,登记新乡贤1.2万余名,7000多名乡贤人才回乡创业,2809位新乡贤进入村“两委”班子,625位新乡贤担任村“两委”主干。

  经过4年多的实践,运城新乡贤工作理论、模式、制度的成果渐渐有了雏形。通过人人可做新乡贤、人人易做新乡贤、人人争做新乡贤的“大众模式”,汇聚起了运城乡村振兴的社会力量。

  不是党员,可以列席村里的党支部会议;不是村干部,可以参加村委会的干部会议;不是群众代表,也不是乡贤,却能参加村里“一约五会”的所有会议。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垣曲县长直乡峪里村村民弟小民身上。列席参加乡村两级最高决策会议,他只需要一个身份:五星级文明户。

  这位今年73岁,退休后从太原回村居住的老人,每天起床,不仅打扫自家门前,还把整条巷道的卫生都打扫了。长年坚持的弟小民,赢得了村民的认可,在评选星级文明户时,他家成为“五星级文明户”。

  在垣曲,评上“星级文明户”,不仅有“面子”,更有真金白银、看得见用得上的“里子”。该县新城镇左家湾村专门出台了《“五星级文明户”奖励办法》,对评上“五星级文明户”的村民,给予200元物质奖励,优先办理贷款业务,优先享受科技培训、实用技术推广、先进技术指导,免费体检,家庭成员在入党、入团、参军、公益性岗位招聘等事项中可优先考虑……

  在深入推进“星级文明户创评”工作中,运城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办法,如今23万多个“星级文明户”遍布农村,“争做文明人、争当文明户、争创文明村”,已成为运城农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自发行动。在“星级文明户”的带动下,群众向善向好的激情得以彰显,农村环境卫生普遍有了提升,淳朴的传统民风得到传承弘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除此之外,运城还先后建成203个乡村文化礼堂,新建17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累计建成十余家农耕文化主题类博物馆和100余个村史馆,编撰出版350余部村史(村志),全市文明乡镇比例接近70%,涌现出一大批“有文化、讲道德、讲诚信、守法纪、善经营”新时代农民。

  中央文明办、农业农村部首期全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培训班在运城举办,山西省乡村治理暨农村星级文明户创评工作现场会、山西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建设现场会先后在运城召开;盐湖区雷家坡村入选2019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首批全国乡村治理20个典型案例,山西仅此一家……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耕读传家、崇文尚礼、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包容友善、勤奋进取”六大好民风,作为运城乡土文化的魂,已经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到群众的思想灵魂深处。运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挖掘出来,结合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要求,面向人民群众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阐发时代价值,找到时代表达,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中焕发新风采、迸发新活力。

  今天的运城乡村,既有瓜果飘香,也有欢歌笑语;既有农产品的丰收,也有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丰盈;既有传统文化的定力,也有现代文明的活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正在河东大地徐徐铺开。(记者 解世忠 陈永年)

相关解读